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135章 裴家出尽洋相

江秀被阴了一手,江正业和李政委怒不可遏,这件事传遍军区大院,引起萧家旧友的不满,碍于风气没人站出来替萧家说话,可人一家子都下放了,裴家人还追着杀,惹人唾弃。

江秀因此丢了工作,不知道是谁举报的,好不容易到手的供销社的职位就这么没了,还得为还钱发愁。

另一边的裴祈安在连队也遭到唾弃白眼,被逼无奈退伍转文职,等待改革开放,无缘无故被江秀坑到这个地步,裴祈安几度吐血。

江秀承受着来自西面八方的夹板气,也是有气无处发,省城和李家村隔着千山万水,想要出气都没地。

她努力平复心情,意识到在江知微身上耗费太多精力了,次次都没能讨到好,必须想办法多赚钱积累,否则必将一败涂地。

江秀也是抓狂,她之所以使唤李树苗下手,也是想在高考恢复前整死他们一家子,一旦萧家平反立马水涨船高牢牢压着她,想到那个画面江秀想死的心都有,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干自己的事。

一面羡慕江知微的好命,一面羡慕她的运气,什么好事都让她撞上了,老天何其不公。

军区大院的长舌妇比起农村战斗力也丝毫不弱,裴家因为江秀夫妻俩出尽了洋相,裴母经过大院都得低着头,裴父更是恼火,在军区被李政委阴阳怪气,还要受江正业的白眼。

夫妻俩也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孽了。

……

此时的李家村正一片热火朝天。

经过江知微几人的讨论,一致认为该把这五百元当做教育基金投入扫盲班。

游青山无比赞同:“县城小学距离太远,村里孩子没学上天天玩鸡屎和泥巴,这样下去,未来又得重复父辈的苦难,这是好事!”

村里一百个孩子,要能出一位大学生都是功德无量,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含金量可都是未来的中流砥柱。

江知微点头:“五百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用来投入学校,还是杯水车薪,所以能省则省,我们找一间废弃屋子稍作修缮,再请两位老师开设一个班级,一到三年级统一学习,毕竟条件有限。”

能让村里孩子都认字会数数,在这年代己经是极其不容易了。

萧著认同,“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村里人认知落后,大孩子带小孩子,都去上学了,小孩子没人带,可以在弄一个休息室,放点玩具之类的,让小的也安静待着,这样的话,百利无一害,村里大人没道理拒绝。”

村民们可不管那些读书识字之类的道理,只要能占便宜说什么都来。

游青山记下他们的建议,忍俊不禁,“还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们仨就把这事给办成了,真让人不敢相信。”

游青山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一身热血,总想为人民做些什么,知世故而不世故,从小生在高干家庭,言传身教,人情世故和人心险恶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在任何环境都适应的极快。

比起他,江知微是自愧不如的,她的梦想是躺平,活人微死,根本没有游青山的热血,或许这就是时代背景下的区别吧。

反观萧著又是一番景象,他早年热血少年,经历下放多年磨平棱角,不再非黑即白,可骨子里的底色依旧不变,只是在处理人际上更加得心应手。

萧著默了默:“既然要请泥瓦匠,我想顺便把我们家里也修缮一下,房子太久远,土坯时常掉黄泥,难以打理。”

砖瓦房会干净许多,而且自己干也花费不了多少。

江知微有些犹豫,“会不会太招人了?”

游青山乐了,“不会,钱都捐学校了,我看这下谁还敢说你们是坏分子!这传到公社去领导都得给发奖状的!”

说干就干,下午,游青山便带着江知微和萧著考察地址,选定了一早荒废的猪圈,开始联系村里的泥瓦匠修补,上县里购买砖头。

消息一经传开轰动全村,闲暇时分一群人坐在村口叽叽喳喳议论村里的最新消息。

王荷花嘲笑,“有那钱还不如买粮食给大家分了,读什么书啊!读来读去还不是种地!”

有孩子的家里不愿意了。

王春花:“最起码还是要认字的,连名字都写不清楚不像样子,我们己经这样了,不能下一代还这样吧?”

她也是有追求的,要求不高,孩子们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成。

李大嫂冷笑,“又不是花你的钱,人江团长带人捐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少数人觉得他们在瞎搞,但多数人还是觉得应该学习,大人是无所谓,小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免费的不去白不去。

江知微和萧著从村口路过,立马被他们拽去追问。

江知微无奈苦笑,“是,都是种地,没有文化知识只能种地,可有了文化就有很多机会,可以当村里的会计,当记分员,不用干体力活,你们干了大半辈子,都知道下地的苦,你们想一下,要是读书不是好事,那些条件好的怎么想方设法送孩子去上学?难道他们傻吗?”

有人不乐意了,“这条件好的也不是没有傻子,吃太饱了没事做。”

对于一些人的愚昧和杠精江知微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丝毫意外和愤怒。

“这都是自愿的,反正不用学费,该说的都说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江知微才不管那些,总会有明白人,一传一十传百,扫盲这种事不能操之过急。

修房子的事火热展开,萧著父子俩暂时放弃下地,开始干起了泥瓦匠,砌砖头抹水泥,拉沙子,两人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速度飞快,眼看着被推平的屋子逐渐展露雏形。

另一边的猪圈修缮速度更快,花了一百多巨资,之后游知青又拉着牛车上县城废品收购站买了旧桌椅修修补补。

进行了一个月,终于把教室弄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老师的问题。

在教室里教书带孩子就可以获得工分和口粮,比起田地里的风吹日晒,这可稳赚不赔。

孙听雪一听动了心思,鼓动李长根上门送礼。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