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字都在敲击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弦。
摧毁恒星?
真的实现了么?
接下来邓教授又转向了更具科学性角度去分析。
屏幕上出现了画好的简略图解——一个圆形代表我们的主星(太阳)。
"它属于气体行星,可以自行产生光和热。
表面温度接近6000°C,内部则超过一亿五千万度。”
"发光发热的原因在于持续发生的氢气聚合变为氦气释放大量能量反应过程。”
"然后这部分热能会经过不同层传至外侧散发出来。”
"因此要想让它熄灭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其内部变化使其停止运转。”
虽然理论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以当下技术水平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就连离开自已所在的蓝色星球都没做到哪还有资格谈什么改变其他恒星?
更不用说消灭太阳这种事了。
假如按照技术等级来算的话,我们连第一阶段都没有完全突破,而想要改造甚至破坏类似规模的目标至少需达到第二级。
就在这个时候不远处的研究室内几位物理专业的老师也加入了讨论。
大家立刻热烈交流起来:
“要让星星不再燃烧需要切断核心处反应途径才行...”
“不过像咱们家门前这位老爷,估计还得再活上五十个亿年后才会彻底冷掉吧……”
“显然靠现在的本事肯定是办不到啊...况且连所需条件都没准备好...”
“而且就算成功,地球也会失去温暖来源进入冰冻模式...”
“没错,所有生命形式以及文明形态都将消失不见...”
综上所述大家一致认为这简直是不可实现的梦想而已。
更何况没人真敢这么做因为后果太严重。
总之,恒星之所以能发光发亮都是由于自身内部原子之间不断进行的转变行为所带来巨大的热量。
屏幕上。
邓长江再次开始讲解:“但按照能量守恒原理,不管是核聚变还是裂变过程,都会耗费能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太阳在持续燃烧50亿年后会耗尽能量,最终走向消亡。”
“同时,在恒星内部的所有原子的聚合或分裂过程,都有一个终点,而这个终点就是铁元素。”
这一句话立即让研究所内的物理学家们顿悟。
他们的眼神亮了起来。
迅速地拿出笔和纸,埋头进行计算。
“确实如此!铁元素是所有核反应的终结点!”
“当核反应到达铁元素这一步时,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以铁元素作为材料进行核反应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不是释放能量,因此,一旦恒星达到铁阶段,它的核反应必然停止,因为它已经没有能量可以释放了。”
“虽然找到了熄灭恒星的方法,但是由于恒星的质量和体积巨大,少量的铁元素根本不足以使其熄灭。”
研究室内,科学家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理论上来说,如果向太阳输送足够量的铁原子参与反应的话,就能阻止其进一步聚变,从而使其逐步冷却!
地球面临的十个太阳灾难也能因此解决。
不过,考虑到恒星本身质量之巨、
所需铁的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甚至超过了神话故事里用来填海平息洪水的石头总量!
此时,邓长江的声音再度传来。
“让我们回到‘后羿射日’的故事中提到的那个神器——那是帝俊给他的武器。”
他的话语再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这段关于射日神箭的历史故事从小就听过了无数遍,说是一张弓与几支神箭。
而大羿也因为射技卓越被誉为传说中最厉害的射手。
然而邓长江微笑着摇了摇头,“想射下太阳单凭弓箭不可能做到,普通的箭根本到不了那里,更别提射落它了。”
普通弓箭连大气层都穿不过去。
“那么,作为科技发展的领导者的帝俊赐予大羿的神秘武器究竟是什么呢?”
邓长江自问自答道:“根据原文描述,彤弓素矰意指红色之弓与白色之箭用于对抗太阳,后来流传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射日弓箭。
其实那红色部分应该指的是火箭底部燃料喷射火焰的颜色,而所谓白箭则是装载大量铁原子的火箭舱体!因此,真正的大羿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传统射手,而是一名高级火箭设计师!”
这番言论让现场听众震惊不已,大家都被彻底震撼到了!
谁也没有料到彤弓素矰背后藏着这么深奥的秘密:
居然是载满铁粒子准备投送到太阳表面来熄灭其燃烧的特殊火箭装置!
……
直播间后台监控室里的老尹听到这里也不禁惊叹出声。
他瞪圆双眼满脸惊讶地看着屏幕中的画面。
整个直播过程中他全神贯注甚至连关注节目收视率的事情都抛诸脑后。
而刚刚这颠覆常识的观点更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从传统射手变成了古文明时期最优秀的火箭设计者!
不仅他感到诧异,网上看直播观众也是议论纷纷。
有观众评论道:“太接地气了吧,居然是一位火箭专家!”
还有人表示支持:“既然帝俊地位如此崇高,那给大羿的东西肯定不会只是一件简单的木制弓箭吧!而且常规的弓箭也没办法对付太阳啊。”
更有人好奇地提出问题:“假设这个真的是运载工具的话,那要多久才能将铁元素送至目标位置呢?”
铺天盖地的消息使得弹幕瞬间淹没了整个屏幕,老尹不得不暂时关闭了这个功能以便于观看。
这时,邓长江又接着说道:“实际上,所谓彤弓指的就是火箭底部燃料点燃产生红光的样子,而所谓的白色箭矢则是指充满铁粒子并且表面泛着银色光泽的储存仓。”
郑琦在一旁补充说明:“固态铁确实具有银灰色外观特性,尤其数量越大这种色泽特征就越明显!”
听完之后老尹不由得深吸一口气感叹不已。
看来事实确实如此!
此外邓长江还指出:根据山海经描述当时各区域掌权人基本都是科研工作者并推进多项科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