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银行卡的数字增长,林凡开始思考如何让这笔钱“生钱“。
“炒股是不行的,风险太大了。“
林凡记得表哥前年炒股,几个月赚了十万,结果去年股市大跌,不但赚的全吐出来了,还亏了不少。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投资方式,不适合他这种稳健性格的人。
他打开银行APP,看了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左右。
“这点收益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赢,更别说实现资产增值了。“林凡摇摇头,关掉了APP。
“要不试试基金?“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浮现。
基金由专业机构管理,风险相对股票要小,收益比银行高。最重要的是,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研究。
思前想后,基金成了首选。适合他这种刚入门的“理财小白“。
“先拿5000块,试试水!“
林凡大手一挥,决定先投5000块进去,练练手,攒点经验。
不多不少,亏了不心疼,赚了能鼓劲。
周末下午,林凡泡了杯咖啡,坐在书桌前,打开手机上新下载的理财APP。
“嚯!这么多基金!“
屏幕上显示上千只基金,林凡看着密密麻麻的基金名字,一时茫然。
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指数型、QDII型、FOF型...专业术语看得他头晕眼花。
“这都啥跟啥啊?“林凡挠了挠头,感觉自己像个“文盲“。
他突然想起《理财进阶技能书》,赶紧拿过来翻了翻,找到了关于基金的章节。
“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股票,收益高风险大;
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债券,收益低风险小;
混合型基金,股债配置比例灵活,风险收益适中...“
“嗯...先从稳的开始。“林凡决定,先看那些风险比较低的基金。
他首接把那些“股票型“的基金pass掉,毕竟刚开始投资,还是稳妥点好。
林凡专注地研究起“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
“债券型,就是借钱给别人,收点利息。不会大赚,但也很难大亏。稳是稳,就是赚得少。年化收益大概4%-5%,比银行理财好一点。“
他又看了看混合型基金的介绍:
“混合型,就是股票、债券都买点。相对均衡,风险适中,收益也还行。好的混合型基金,牛市能跟上,熊市能抗跌,年化收益有7%-10%。“
“嗯...就选混合型吧!“林凡拍板决定。
接下来,就是从一堆“混合型“基金里,挑出几个“好苗子“了。这可比选对象还难!
林凡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发现己经凉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己经研究了两个多小时。
“这么多基金,怎么选呢?“
林凡开始仔细研究,从历史业绩到基金经理履历,从投资风格到持仓结构,一项项对比着。
“这支基金成立才一年,太年轻了;这支基金规模太小,抗风险能力差;这支业绩波动太大,坐不住啊...“
林凡一边筛选,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各种优缺点。
几个小时下来,看得他头昏脑涨。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伸了个懒腰。
“这基金经理,长得还挺帅...“林凡突然发现,有个基金经理,长得有点像当红明星。
“咳咳...跑题了跑题了。“
他赶紧把注意力拉回来,“不能因为长相选基金,这可是实打实的钱啊!“
林凡重新聚焦于基金的关键指标:过往三年业绩、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基金经理从业年限等。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他终于从几十只混合型基金中选定了三只:
A基金:权益投资占比较低,更偏稳健,历史回撤小,适合防守。
B基金:成立五年,长期业绩优秀,经理从业经验丰富,曾经历牛熊转换。
C基金:行业配置均衡,投资风格灵活,适应不同市场环境,性价比高。
“这三只,看着顺眼,就它们了!“
林凡把这三只基金加入了“购物车“,感觉自己像在挑选心仪己久的商品。
选好基金,接下来就是买入了。
林凡点开第一支基金的详情页,认真阅读购买须知。
“第一次买基金,还是小心点。“
林凡决定,每只基金先买1000块,总共3000块。
剩余2000元暂时观望,等待时机。
“申购、赎回、分红方式、交易费用...“一堆专业名词映入眼帘。
林凡查了查手续费,发现网上申购有优惠,只有0.1%的费率,比柜台便宜很多。
“好,就这么定了!“
林凡深吸一口气,核对信息后,点击“购买“,输入金额,确认支付密码。
“购买成功!“屏幕上跳出提示。
林凡看着自己的“基金持仓“页面,三只基金整齐排列,心里美滋滋的。
“我的基金投资之路,正式开始了!“他感觉自己离“财务自由“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几天,林凡的生活多了一项固定活动——每小时刷新基金APP,查看净值变化。
“涨了0.5%!哈哈,赚了15块钱!“
周一下午,看到基金净值上涨,林凡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在办公室忍不住小声欢呼,引来同事好奇的目光。
“跌了!跌了0.8%!哎呀,亏了24块钱!“
周二早上,看到基金净值下跌,林凡又焦虑不安,连午饭都吃得心不在焉。
“这净值波动,跟坐过山车似的,心脏受不了啊!“
林凡发现,自己的情绪开始被基金净值牵着走,工作效率也受到了影响。
“频繁查看会徒增烦恼,基金要看中长期,短期波动无法避免,看多了会影响判断和情绪。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林凡决定改变策略,查看频率降至每周一次,将精力用于学习投资知识,研究市场行情。
一星期后的周末,林凡打开APP,发现自己的基金组合小赚7%,约210元。
“不错不错,这速度比存银行强多了!“
初尝甜头,林凡信心大增,考虑要不要把剩下的2000元也投进去。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他拿起一看,是条微信。
“凡哥,听说你买基金了?最近有只基金,要爆雷了,你可得小心点!“发信人是他的大学同学张强。
林凡看着这条微信,心里“咯噔“一下。
“不会吧?我买的基金,不会这么倒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