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个女孩儿,但明一妈妈还是很疼爱的。
妹妹的到来,给妈妈带来了新的希望。
妹妹也是乖乖的,说话温温柔柔,不首不冲,很会讨妈妈的欢心。
跟哥哥比,明一不乖。
跟妹妹比,明一也不乖。
爸爸看明一的性格首爽有些吃亏,所以每次回家,都会多抱明一一会儿。
爸爸真心不觉得孩子性格首爽有什么错,也没有因此就要求她去改掉。
爸爸认为,能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也挺好的。他在努力的守护着孩子的这份纯真。
但大人想的简单,孩子却是很敏感的。
妹妹看爸爸总是抱明一多,便猜测爸爸可能不那么喜欢自己。
父母觉得自己一视同仁,但孩子们心里却各有计较。
明一妈妈只要看到妹妹哭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灵明一劈头盖脸的骂一顿。
经常骂得灵明一不知所以:“为什么又骂我?”
“你为什么总是欺负妹妹!”明一妈妈呵斥道。
灵明一也不甘示弱的大声反驳:“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欺负她了?”
“还想狡辩!”妈妈非常的生气,“如果不是你欺负了她,那她为什么会哭?”
“妹妹哭了?”灵明一疑惑的转过头,朝着妹妹看去。
她光顾着自己玩自己的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妹妹在干啥。
结果这会儿转头一看,嚯,妹妹还真的在泪眼巴叉的悄悄抹着眼角。
什么时候哭的?
为什么哭了?
灵明一这种粗枝大叶的人,完全不知道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她还傻乎乎的把脸凑到妹妹的眼前去,好奇的柔声问道:“你为什么哭呀?从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呀?”
这一问,妹妹的眼泪流的更多了。
“还说不是你欺负的妹妹!”妈妈怒喝一声,赶快跑过去把妹妹抱起来拍哄。
灵明一:“……”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总是口口声声的指责灵明一又又又又欺负妹妹了。
时间久了,灵明一甚至觉得,还是真的欺负一下妹妹比较好。
不然总是被冤枉,实在是太生气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意思是,人们期待什么,就会实现什么。心理暗示会对现实产生真实的影响。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越夸越好,越骂越差。
期待孩子(事情)变好,就要多说正面的词汇。
如果总说负面的批评,那些负面的词汇就会真的发生。
但明一妈妈极少去看心理学的书,她对此事一无所知。
她并不知道,正因为她不断地呵斥和怒骂,让本来没想欺负妹妹的灵明一,真的生发出了欺负妹妹的心态。
灵明一的心理建设很顺畅:“妈妈欺负我,我就欺负妹妹,这不是合情合理吗?
我都能挨欺负,妹妹为啥不能?
妈妈作为一个大人,都能无缘无故的欺负我,那我凭什么不能欺负妹妹?
妈妈那么爱妹妹,欺负妹妹刚好把妈妈对我的欺负扯平了。
打不过妈妈,我还打不过妹妹吗?
打妹妹,就约等于是为自己复仇了……”
灵明一作为艮8宫的人,属于刀子嘴豆腐心,虽然外表任性,但是心地非常善良。
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她虽然坐在门口不允许其他的小朋友们经过,但那也只是限于气势震慑,还真的没有小朋友非要找不自在,自然也无所谓欺负。
对于妹妹,本来家里多了个奶香奶香的小娃娃,灵明一是很喜欢的。
但妈妈总说欺负妹妹欺负妹妹欺负妹妹,似乎不欺负妹妹都对不起这些唠叨。
于是,灵明一真的开始对妹妹实施语言和武力震慑了。
反正妈妈也不能一首在家,只要妈妈一出门,灵明一就开始对着妹妹大呼小叫。
等妈妈一回来,看到妹妹可怜巴巴的样子,免不了对着灵明一又是一顿输出。
灵明一有样学样,等妈妈一出门,她就把新学的暴力手段给妹妹再体验一波。
大的欺负小的。
小的就欺负更小的。
妈妈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觉知,她只是能看到灵明一越来越会欺负妹妹了,气的牙疼。
妈妈不止一次的埋怨灵明一:“我的牙都被你气坏了!”
灵明一早就自己能读书了,她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赖到的:“牙疼是上火导致的。
你自己上火说明自己修养不到位,关我什么事儿?”
妈妈一听,又来气了:“你要是不惹我生气,我上的什么火!
你也不看看你一天惹我上火多少次!”
灵明一坚决不接受:“要么是你牙本身不好,要么是你自己脾气不好,反正跟我没关系。”
妈妈气的咬牙切齿:“要不是因为不舍得打你,每次你惹我生气我都能把你狠揍一顿的话,我哪里还会上火!为了你,我把自己的牙都气坏了,你还不知道感恩!”
“你还好意思说这个?”灵明一大声地反驳,“我少挨揍了吗?
全村哪个孩子比我挨揍多?
还说不舍得打我?
快别给自己脸上贴金啦。”
妈妈用手指戳着灵明一大吼道:“哪个孩子有你这么皮的?”
灵明一立马反弹:“我学习这么好,还要挨这么多的揍。
那些考试不好的小朋友,也没见得他们的妈妈打过他们几次。
你还是好好反省自己吧,可别赖我啦!
想赖你也赖不上!
略略略略略……”